首页 > 医学词汇大全 > Multiple trauma
Multiple trauma

重症

关键词重症 疾病 多发伤

词汇介绍

拓展阅读

解析

multiple 英 ['mʌltɪpl] 美 ['mʌltəpl]

释义   adj. 多重的;多样的;许多的;n. 倍数;[电] 并联

例句   This means that if you try to open one server and multiple clients then I cannot promise anything.这意味着,如果你试图打开一个服务器和多个客户端,那么我不能保证任何事情。

 

trauma 英 [ˈtrɔ:mə] 美 [ˈtrɔ:mə,ˈtraʊmə]

释义   n. [外科] 创伤(由心理创伤造成精神上的异常);外伤

n. (Trauma)人名;(西)特劳马

例句   Some of these impairments could be due to trauma, the aphasias.某些损伤可能是由于外伤而导致的,比如失语症。


概述

概述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引起身体两处或两处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其中至少有一处损伤可危及生命。多发伤作为急诊的常见危急重症,并发症多且发生率高,已成为当前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开展、损伤控制理念的提出及使用,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针对致死三联征的进一步研究为多发伤的救治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允许性低血压等新观念在临床上应用为多发伤患者的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症状表现


多发伤多为高能量损伤,常见病因有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等。多发伤病死率高,重型多发伤患者受伤以后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病死率将高达20%~70%。病情严重:多发伤患者常病情危重、伤及全身多处器官,有些患者甚至在伤后数分钟内死亡。伤情复杂:多发伤的损伤部位多、伤情复杂,表现为明显外伤和隐蔽性外伤,容易造成漏诊。多发伤患者伤后常伴有各种休克,临床上最常见低血容量性休克;既往认为多发伤患者伤后常存在3个死亡高峰,第一个高峰存在于患者受伤后数分钟内,第二个死亡高峰常出现在伤后6~8 h,这一时间称为抢救的“黄金时间”,第三个死亡高峰常处于患者伤后数天至数周内。而有学者认为,严重创伤后患者的死亡时间并不遵循三峰分布,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风险持续下降。

 

诊断方法


我国发布的多发伤诊断共识中指出,多发伤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应该包括三个方面:①损伤的诊断:由损伤部位+损伤性质组成,应依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对头颈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体表6个部位进行判定,性质包括浅表损伤、开放性伤口、骨折、脱位或劳损、神经和脊髓的损伤、血管的损伤、肌肉肌腱的损伤、挤压伤、创伤性切断、内部脏器的损伤,综合评估各部位损伤情况,有助于避免漏诊;②并发症的诊断:目前常见的并发症的种类包括休克的相关并发症(创伤性休克、致死三联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感染并发症(肺炎、脓毒症、导管相关感染和局部或深部组织感染)、脏器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急性胃肠损伤、挤压综合征等)和栓塞并发症(脂肪栓塞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等),其中休克所引起的致死三联征是临床上多发伤患者的常见死亡原因;③并存疾病的诊断: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药物依赖的相关疾病等。其中损伤的诊断应遵循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先重后轻的诊断原则。针对多发伤的诊断,应严格按照创伤评分-损伤严重度评分系统,这是预测患者结局、手术方式及评价救治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应在伤后尽快完善体格检查、手术探查、X线、CT等检查,进行严谨、准确的评分来评估患者病情,防止漏诊。

 

治疗方法


1.救治模式的转变 对多发伤病情危重患者,在损伤后1 h内能否得到及时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即“黄金1小时”,在单位时间内采取越多有效的救治措施,从受伤到接受救治时间的越短,患者的救治效果越好。


2.损伤控制 难以控制的出血是创伤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占创伤相关死亡的30%~40%,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是一套外科技术和原则,用于在救治危重患者,是指在救治严重创伤、大量失血患者时,患者全身情况差,生理耐受程度低,早期予以简化手术和复苏,待患者生理紊乱得到适当纠正、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确定性手术。


3.致死三联征纠正 多发伤患者尤其是严重多发伤患者并发休克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后常伴随着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患者常出现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即“死亡三联征”,这三者常常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引发全身不可逆的病理损害,因此纠正患者的死亡三联征,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4.容量复苏 多发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血容量的丢失,甚至发展到难以控制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近年来的研究都证实:在未控制出血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输注液体复苏可加重病情,增加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风险。


5.血管升压药物的使用 多发伤患者常伴随着失血性休克,血容量不足从而导致患者的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只能进一步减少灌注,加重微循环的损害。因此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应少用甚至不用血管升压药物,禁止使用去氨加压素。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after trauma复制标题

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

发表时间:2019-11-06

影响指数:5.9

作者: Cole E

期刊:Br J Surg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is common in critically injured patients who survive the initial insult, and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 MODS is responsible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healthcare resources associated with acute trauma care. As early-pha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more injured patients are surviving to reach critical care, the nature of MODS appears to be changing. Reports of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evolution, severity and outcome are challenging the previously accepted clinical concepts of ‘early and late onset’ or bimodal peaks of MODS. Determining the incidence, pattern and outcomes of MODS in the modern era may help to identify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and inform study design for future research. With more early survivors of severe injury, MODS remains a determinant of poor outcomes and a continued challenge for trauma systems. The pathophysiology of MODS is a subject of debate in the literature. Some of the uncertainty may b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discrete forms of MODS with unique pathophysiologies. Recent Studies have described protracted forms of MODS associated with ageing, immunosuppression, infection and catabolism.

译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在最初受伤后幸存的重伤患者中很常见,并且与不良预后相关。 MODS负责与急性创伤护理相关的大部分医疗资源。由于已经引入了诸如损伤控制复苏之类的早期管理策略,并且有更多受伤的患者幸存下来以接受重症监护,MODS的性质似乎正在发生变化。关于进化模式,严重性和预后的差异的报道正在挑战先前公认的MODS“早期和晚期”或双峰高峰的临床概念。确定现代MODS的发生率,模式和结果可能有助于发现治疗机会,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信息。 由于更多的早期严重伤害幸存者,MODS仍然是不良结果的决定因素,也是创伤系统的持续挑战。 MODS的病理生理学是文献中辩论的主题。一些不确定性可能是由于存在具有独特病理生理学的离散形式的MODS。最近的研究描述了与衰老,免疫抑制,感染和分解代谢相关的持久形式的MODS。

+1
+2
100研值 100研值 ¥99课程
检索文献一次
下载文献一次

去下载>

成功解锁2个技能,为你点赞

《SCI写作十大必备语法》
解决你的SCI语法难题!

技能熟练度+1

视频课《玩转文献检索》
让你成为检索达人!

恭喜完成新手挑战

手机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领取

免费领《Endnote文献管理工具+教程》

微信扫码, 免费领取

手机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