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gh

呼吸

关键词呼吸 疾病 突然的、暴发式的呼气运动

词汇介绍

拓展阅读

解析

Cough   /kɔf/

释    义   v. 咳嗽;咳出;突然发出刺耳的声音;厉声说出;供认n. 咳嗽,咳嗽声;咳嗽病

例    句   I do not remember when he started to cough . 我实在不记得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咳嗽的。

概述

疾病概述


咳嗽是一种突然的、暴发式的呼气运动,有助于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其本质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咳嗽分为干咳和有痰的咳嗽(或称湿性咳嗽)。咳痰是借助器官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及咳嗽时的用力呼气将气道内的痰液排出的过程。

 

致病因素或病理机制


心、肺疾病是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包括:急慢性呼吸系统感染、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另外,咳嗽的病因还包括药物、理化刺激和焦虑症等。咳嗽反射的反射弧构成:(1)神经末梢感受器:引发咳嗽的感觉神经末梢多分布于咽部和第二级支气管之间的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其他部位如咽部、喉部、肺组织、胸膜甚至外耳道都有咳嗽感受器的分布。分布于上呼吸道的神经末梢对异物敏感,属于机械感受器,而分布在极小气道内的神经末梢对化学物质,尤其是对有毒的化学物质敏感,属于化学感受器。分布在气管支气管树中的神经上皮可以延伸到细支气管和肺泡,但是一般认为肺泡中分布的神经感受器不会引起咳嗽。当肺泡中产生的分泌物到达较小的支气管时才会引起咳嗽。(2)传入神经:引起咳嗽的刺激通过迷走神经、舌咽神经、三叉神经和膈神经等传入。其中迷走神经传导的刺激来源于咽、气管和胸膜。舌咽神经传导来自于喉部的刺激。三叉神经则主要是鼻和鼻窦。膈神经传导来自心包和膈的刺激。(3)咳嗽中枢:位于延脑。(4)传出神经:舌下神经、膈神经和脊神经。(5)效应器:膈肌和其他呼吸机。咳嗽的具体过程依次为吸气、声门紧闭、呼气肌快速收缩在肺内产生高压,然后声门突然开放、气体快速从气道中暴发性的呼出,通过这种方式带出气道中的物质。

 

病因诊断


对咳嗽患者的病史询问具有重要意义,80%的患者可以通过问诊获得较为明确的诊断或为获得明确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重点在上呼吸道、肺和心脏)后,再根据可能的病因选择影像学、肺功能等有针对性的检查。

 

治疗方法


咳嗽作为一种防御性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因此程度较轻时无需处理。对于分泌物较多,尤其是感染后痰液黏稠的患者应以抗感染和化痰治疗为主,应避免使用镇咳药物,对于慢性咳嗽,在病因不明确时,一般不建议使用强镇咳药物,但是当剧烈干咳对患者的工作和休息造成严重影响时,可适当给予镇咳的药物控制患者的症状。


(一)镇咳药


1.中枢性镇咳药


(1)依赖性镇咳药:(1)可待因:作用于中枢的阿片肽受体,止咳作用强而迅速,同时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在有效剂量下具有成瘾性和呼吸抑制作用。口服或皮下注射,每次15~30mg,每天用量为30~90mg。(2)福尔咳定:作用于可待因相似,但成瘾性较弱,口服每次5~10mg。


(2)非赖性镇咳药:(a)右美沙芬:作用于中枢和外周的sigma受体,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镇咳药,用于多种OTC镇咳药物。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无镇痛作用,偶可引起轻度嗜睡。治疗剂量下对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不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口服每次15~30mg,3~4次/天。(b)喷托维林:作用强度为可待因的1/3,有轻度的阿托品样作用和局部麻醉作用,大剂量时还具有抗惊厥和解痉作用。口服每次25mg,3次/天。青光眼及心功能不全者慎用。(c)右啡烷:右美沙芬的代谢产物,耐受性良好。


2.外周性镇咳药:(a)苯丙哌林:非麻醉性镇咳药,作用为可待因的2~4倍。抑制咳嗽冲动的传入,同时对咳嗽中枢亦有抑制作用。不抑制呼吸,口服每次20~40mg,3次/天。(b)莫吉斯坦:非麻醉性镇咳药,是一种乙酰胆碱拮抗药,作用较强。口服每次100mg,3次/天。(c)那可丁:为阿片所含的异喹啉类生物碱,作用与可待因相当。口服每次15~30mg,3~4次每天。

 

(二)祛痰药


可选N-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愈创甘油醚、桃金娘油和中药祛痰药等。


(三)抗组胺药物


常用的H1受体拮抗药包括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利替秦等。

Protocolised non-invasive compared with invasive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adults in intensive care: the Breathe RCT复制标题

重症监护成人机械通气无创与有创撤机的比较: 呼吸RCT

发表时间:2019-09-20

影响指数:3.8

作者: Perkins GD

期刊:Health Technol Assess

Patients who become very unwell may require help from a breathing machine. This requires the patient to be given drugs to put them to sleep (sedation) and have a tube placed through their mouth directly into the windpipe (tube ventilation). This can be life-saving, but may cause harm if used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mask ventilation) provides breathing support through a mask that covers the face. Mask ventilation ha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tube ventilation, such as less need for sedation, and it enables the patient to cough and communicate. In previous studies, switching patients from tube to mask ventilation when they start to get better seemed to improve survival rates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The Breathe trial tested if using a protocol to remove tube ventilation and replace it with mask ventilation is better than continuing with tube ventilation until the patient no longer needs breathing machine support.

译文

身体不适的患者可能需要呼吸机的帮助。 这就要求给患者服用药物使他们进入睡眠状态(镇静),并通过其嘴直接将一根管子放入气管(管子通气)。 这可以挽救生命,但是如果长时间使用可能会造成伤害。 无创通气(面罩通气)通过覆盖面部的面罩提供呼吸支持。 面罩通气比管式通气具有多个优势,例如不需要镇静剂,并且使患者能够咳嗽和交流。 在以前的研究中,当患者开始好转时,将其从管道换为面罩通气似乎可以提高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 Breathe试验测试了是否使用协议去除管道通气并将其替换为面罩通气,比继续进行管道通气更好,直到患者不再需要呼吸机支持为止。

+1
+2
100研值 100研值 ¥99课程
检索文献一次
下载文献一次

去下载>

成功解锁2个技能,为你点赞

《SCI写作十大必备语法》
解决你的SCI语法难题!

技能熟练度+1

视频课《玩转文献检索》
让你成为检索达人!

恭喜完成新手挑战

手机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领取

免费领《Endnote文献管理工具+教程》

微信扫码, 免费领取

手机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